中医助理医师中医基础理论重点复习知识点:气的失常
气的失常
1.气虚
定义:是指一身之气不足及其功能低下的病理状况。
形成缘由
①气的生成不足:如先天禀赋不足,或后天失养,或肺、脾胃、肾的功能失调等,均可致使气的生成不足而形成气虚。
②气的耗损太过:如劳倦内伤,久病不复等,均可致使气的耗损太过而形成气虚。
主要临床表现:以神疲乏力,舌淡,脉虚为主症。
2.气机失调
气滞
①定义:是指机体局部气的流通不畅、郁滞不通的病理状况。
②成因:情志抑郁;痰、湿、食积、热郁、瘀血等的阻滞;脏腑机能失调,如肝气失于疏泄、大肠失于传导等;外邪入侵,阻遏气机;因气虚,推进无力而致气滞。
③病理表现:以闷、胀、疼痛为一同的基本症状。
因气虚而气滞的,一般在闷、胀、痛方面不如实证明显,并兼见相应的气虚征象。
因气滞则血行不利,津液输布、排泄不畅,故气滞紧急或日久,可引起血瘀、津停,形成瘀血、痰饮水湿等病理产物。
④脏腑病位以肺、肝、脾胃为多见。举例说明肺气壅滞、肝气郁滞、脾胃气滞的主要症状。
气逆
①定义:是指气的上升太过,或降低不及,以脏腑之气逆上为特点的病理状况。
②成因:多因为情志所伤,或因饮食不当,或因外邪侵犯,或因痰浊壅阻所致。亦有因虚而致气逆者。
③脏腑病位:最容易见到于肺、胃和肝等脏腑。举例说明肺气上逆、胃气上逆、肝气上逆的主要症状。
气陷
①定义:是指气的上升不足或降低太过,以气虚、升举无力而下陷为特点的病理状况。
②成因:多由气虚病变进步而来,特别与脾气不升的关系最为密切。多由脾气虚损,清阳不升,或中气下陷所致使。
③病理变化
a. 上气不足。
b. 中气下陷。
气闭
①定义:是指气的外出紧急障碍,以致清窍闭塞,出现昏厥的病理状况。
②成因:多因为情志刺激,或外邪、痰浊等闭阻气机,使气不能外出而闭塞清窍所致。
③容易见到种类:因触冒*浊之气所致的闭厥;忽然精神刺激所致的气厥;剧痛所致的痛厥;痰闭气道所致的痰厥等等。
④临床表现:以忽然昏厥、不省人事为特征。一般多可自行缓解,但也有因气闭不能恢复而致使死亡的。除去昏厥以外,随引起气闭是什么原因不同而伴有相应的症状。
气脱
①定义:是指气不内守,很多向外亡失,以致生命机能忽然衰竭的病理状况。
②成因:多因为邪气太盛,正敌不过邪;或慢成人两性疾病,正气长期消耗而衰竭;或因大出血、大汗、大吐、大泻等,以致气随血、津外泄而忽然脱失。
③临床表现:面色苍白,汗出不止,精神萎靡,呼吸微弱,目闭口开,全身软瘫,手撒,二便失禁,脉微欲绝或虚大无根,甚至神志不清等症。